肺癌从恶性转为更恶性,怎么办?
张先生2年前确诊肺腺癌,因肿瘤侵犯局部胸壁及肋骨,无法行根治性手术。于是第一时间做了穿刺活检,提示低分化腺癌。庆幸的是基因检测查出“黄金突变”—EGFR 19外显子突变。首选了三代靶向药奥西替尼口服,靶向药吃了近两年,病灶一直控制得很好。但半个月前复查CT发现原发病灶增大,肺内转移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病情出现进展,想着还有那么多靶向药都没用过,张先生对自己后面的治疗仍抱有很大的信心。然而接下来进行的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令张先生很是崩溃。
原来,这次病理居然发现是小细胞肺癌。大家都知道,小细胞肺癌属于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预后差,生存期短,治疗相对比较棘手。
肺腺癌怎么会变成小细胞肺癌呢?
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19年8月底,奥希替尼被国家药监局(NMPA)正式批准用于具有EGFR 19Del或L858R的局晚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此后,奥西替尼作为优选一线靶向药在临床广泛使用,疗效有目共睹,副作用也基本都可以耐受。然而作为小分子TKI类药物,耐药问题是无法逃避的“魔咒”。
大量研究探索了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耐药机制,总体上可以分为EGFR通路突变(C797S、EGFR三重突变等)、旁路激活(MET扩增、HER2突变等)、组织学转化(转化为小细胞肺癌或鳞癌),同时有40%-50%的患者无明确耐药机制。其中,在已知的耐药基因中,MET扩增和C797S单发突变比较多见。
其实,非小细胞肺癌转变成小细胞肺癌也并不少见,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疾病进展后大约有6%的患者会出现了小细胞肺癌转化。也就是说,每17个患者之中就有1个,靶向治疗后会从肺腺癌变成小细胞肺癌。而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是很难被发现的。
正因为如此,在肺癌2023年最新版NCCN指南中,特别指出:“对于任何接受靶向治疗进展的患者,组织学转化(如小细胞)是一种可能的耐药机制。应考虑对进展性病变进行组织活检,以评估形态学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奥西替尼耐药后治疗总原则是:针对相应的不同的突变通路,进行相应的治疗来克服耐药。即有相应靶向药就继续靶向治疗,没有靶向药就选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
肺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该怎么办?
检查上,CSCO指南单独进行了推荐,对于靶向治疗后转化的小细胞肺癌的风险预测,需要检测血清NSE和pro-GRP。
治疗上,快速进展的转化性小细胞肺癌可参考标准的化疗方案,最常用的EP方案或IP方案。由于突变后的小细胞肺癌仍保留有低扩增的EGFR突变,转化性SCLC治疗可以在标准的SCLC化疗方案后考虑继续原EGFR-TKI治疗。而局部进展患者,可以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进行局部治疗,比如放疗或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
随着免疫治疗发展,目前已有三种PD-L1抑制剂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联合。但敏感基因突变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差。所以对于转化性小细胞肺癌,化疗基础上加上免疫治疗,是否进一步增加疗效,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介绍
胡洋
上海市肺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简介:中国康复学会呼吸病分会科普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抗疫科普战之队专家组成员,头条防疫专家团专家,字节跳动专家顾问团成员。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