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华西临床医学系76级毕业生与华西半个世纪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17阅读量:234

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给大家带来原四川医学院医学系76级毕业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退休教师、常华远副主任医师的故事,以下为常华远老师自述。

2023年的4月,春和景明。当我翻开挂历新的一页时,突然想起,今年是我到华西工作的第51年。


半个世纪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历史的长河已把人世间许多纷繁淹没于前行的潮流中,但我与华西50余年同呼吸、共命运的许多往事却在记忆的脑海中时时浮现、挥之不去。

The rains

1972,初见华西

51年前,我初中毕业时来到华西工作。记得第一天报到时迈进行政楼黉门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激动与欣喜。华西是我心中神圣的医学殿堂,黉门在我眼中是那么古朴、庄严、深沉!走进黉门,感觉我的未来和华西系在了一起。


到华西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我被分配到医院的后勤部门——幼儿园,当一名保育员。华西的幼儿园创办于50年代,位于华西坝的小学路。幼儿园分为白托及全托两种,各有三个班,学生全是本院职工子女。

70年代初期,省级医院都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华西每年都有几批医护人员到农村去巡回医疗,一去就是半年。一些医护人员是“双职工”,有的甚至夫妻俩同时下乡,没办法照顾子女,于是医院的幼儿园就凸现了其特殊的光荣职责,将这些孩子收入全托全方位照顾。


孩子们很懂感情,我爱他们,他们也喜欢我。在幼儿园工作近5年的时间里,我迎送了四届毕业班的小朋友,当他们毕业读小学后,我常常想起他们可爱的模样。甚至在多年以后我在路上偶遇到某个孩子时,他会大声的叫我“小常老师”,让我心中倍感温暖。


1977,实现梦想

虽然当一名幼儿教师是快乐的,但我总是心有不甘。因为我儿时的理想就是长大要当一名医生。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我接触到的学生家长都是医护人员,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深感到医生这个职业的崇高与神圣,从小就深植于我心中长大当一名医生的念头也愈发强烈。但当时高考制度还没恢复,大专院校的招生都是本人申请、单位推荐选送,再经过文化考核才能录取。在理想的强烈推动下,我努力工作、磨练自己,并利用空余时间,复习了初中课程,又在母亲的辅导下,学习了部分高中课程,经过两年的准备,终于在1977年3月,如愿进入了华西医学系读书。


当我迈进大学校园时,就吹来了恢复高考的强劲东风,半年后,首批恢复高考的77级学生也考进了大学。那时的校园,百废待兴,教材改革,老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我们。当时我最喜欢教我们生理课的蓝庭剑老师,他的讲课相当精彩,引人入胜;教我们做实验也很有趣,最让人感动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蓝老师都认真审阅并批注,让我至今难忘。

还记得我们进入临床外科学习阶段时,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是何生老师,授课内容是外科的无菌操作技术。何老师讲课时神采飞扬,语言生动风趣,极富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一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喜欢上了外科专业,让我们的学习兴趣大增。

外科实习阶段,我被分在普外胃肠外科,当时病房的住院总是陈佳平老师,陈老师在我心目中就是标准的外科医生形象:严谨、遇事冷静、沉稳又不失果断;话语不多但对病人、同事、学生的态度很好,查房时几句话就能把病人的症结讲透,让病人能正确认识疾病、放松心态,心灵得到抚慰;并且简练的语言让学生能听懂并正确执行手术方案。最关键的是陈老师的手术做得非常漂亮,麻利、精准!当年我作为陈老师的助手参加手术时,看到陈老师的操作,就在心中由衷的感叹:下刀之处,手到病除!


在华西的学习期间,我们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倾心教授、精湛指导,我们也以极大的热情、加倍的努力来学习,但当时我们三年的学制时间不能延长,所以我们在校的三年里,时间分外紧张,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参加讲座,假期补课,三年来几乎是连轴转。虽然这三年的学习压力山大,但华西美丽的校园环境也给我们的绷紧的心情带来一些抚慰。

三年的努力,我由一个胆小怯懦的姑娘成长为一名守护生命、救死扶伤、无畏病魔、死亡的医学生。

The rains

1980,麻醉生涯

毕业后,我回到医院,当时华西医科大学为留校的医生专门开设了为期两年的“师资班”全脱产学习,补充并强化基础、临床知识。因我是76级学生,毕业时师资班已开学一年,所以我们76级毕业的三个医生就跟班学习了一年。从师资班学习归来,正值医院麻醉科成立。

从此,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麻醉医师生涯。

以前医院没有麻醉科,只有外科麻醉组、妇产科麻醉组,从学科上划分,还只是二级临床科室,隶属于大外科。

1980年9月麻醉科成立后,实现了麻醉科统一管理全院的手术及教学、科研工作。首任麻醉科主任是闵龙秋教授,副主任是金德方教授。合并后的麻醉科当时只有20多个麻醉医生和技师。承担着全院手术的麻醉以及各科室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插管工作。

科室为我们制定了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的六年培养计划。除日常的工作外,每天下班前有例会,全科一起讨论第二天手术病人的麻醉问题;每周有一次小讲课,每月一次大讲课;每半年考试一次,连续考六年。若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下则必须补考,并且每年必须有一篇文章发表在省级以上的医学刊物上。同时,在培训期间,我们必须到内、外科,心电图室和肺功能检查室去轮转,通过较为全面的临床学习,以达到能独立处理日常麻醉工作和阅读外文资料的水平。


那六年是我觉得自己人生中工作、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早上骑着自行车奔波在上班路上,白天紧张的工作,下班回家要自己带孩子、做饭,晚上还得抓紧时间看书。每天我都觉得自己缺乏睡眠,身心都处于一种快速运转、停不下来的状态。但这六年严格的基本训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麻醉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让我感觉到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科室已让我担任了值班组长。

这个时期科室在医院、主任的领导下,除了每年在全国统一招收进修生外,还率先在国内举办了麻醉医师专业培训班,为各基层医院培养具有麻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正规麻醉医生。华西麻醉科,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前排左起:王莹、黄蔚、谭玲、奚颖、邓新惠、常华远、张国智、任素珍、游曼辉、周同芬。后排左起:刘斌、苏有平、万学清、毛昌河、金德方、闵龙秋、于水、张成能、李运珍、曾汉英。

1981年我到麻醉科时,麻醉除了常规的麻醉方式外,已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术中降温降压麻醉、小儿(新生儿)麻醉、各种神经阻滞等麻醉方式。但那时没有呼吸机,全麻病人术中的呼吸管理都是靠麻醉医生,以普通人常规的呼吸频率和深浅来捏呼吸囊。在辅助、控制病人的呼吸时,麻醉医生还需每5分钟给病人测一次脉搏和血压,时刻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中出血、补液、输血情况。

手术做多长时间,麻醉医生的配合就多长时间,常常是早上一台全麻手术,结束时间已是午后。


我记得经常下班去更衣时,才想起自己白天还没喝过一口水,没有上过一次厕所。在手术室的工作强度,堪比农民的辛劳,农民在田间操劳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手术室里医护人员的工作是不分昼夜。白天的择期手术刚结束,夜晚的急诊手术又来了,夜晚的急诊刚结束,第二天的日间手术又开始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影灯,就是手术间的太阳和月亮,它伴随着我度过了无数个辛劳的日日夜夜,伴随着我在手术室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1997,毕业后教育

1996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评上了副教授职称。1997年,医院调我到医教处工作,分管医学教育和进修生培养工作,同时兼任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秘书。

华西医院是全国继续教育基地,不仅承担着对医学生的临床教学,而且还承担着对进修生的指导与教学。从50年代起,华西就开始招收进修生。我刚到医教处时,医院每年招收进修生约300名,经过几代医学教育管理者的努力及医院的发展,每年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时,华西每年要招收2000多名进修医师和医技人员(这其中不包括进修护士)。70多年来,华西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50000多名进修医生及医技人员。

我从1997年负责进修工作后,制定并完善了医院的进修生招生及管理制度,每年根据科室发展及培养目标有序招生并完善日常管理。每一期进修生入学后,我们除了给进修生岗前培训外,还安排好进修生的食宿、成立进修生临时党支部及进修生委员会,组织进修生的知识讲座、文体活动以及帮助进修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等等。


十几年的进修管理工作,已让我和许多的进修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成为了朋友,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当年的进修生与我保持着联系,相互往来。众多的进修生从华西学成回到原单位后,绝大多数已成为科室的医疗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当年的学子已成为我国医疗战线上一个个栋梁之材。

2015,再回临床

时间过得真快,2015年我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回麻醉科看麻醉门诊。重新回到临床,医生的神圣使命和职责让我倍感珍惜。更让人高兴的是,华西医院麻醉科在刘进主任及其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麻醉手术中心之一,是集临床麻醉、危重症病人监测与治疗、疼痛诊疗、急救与复苏、体外循环、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临床一级学科。并连续13年在《中国医院最佳专科综合榜》上位居全国第一。


走进今天的华西麻醉手术中心,看到那一个个宽敞明亮的手术间、一台台精良、先进的手术、麻醉设备,以及那些年轻又充满活力、自信的麻醉医生们创造出的每年完成20余万例手术的佳绩(华西麻醉手术中心现有一千多名医生和护士,每年完成手术20余万例),让我对麻醉科今天强大的实力感到惊喜!更对华西医院130年来在几代领导人带领下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自豪!也对自己50年来在华西不同的工作岗位所做出的奉献感到光荣!


在每一个老华西人的身上,都有着自己曾为病人服务、为华西奉献的许多感人故事,可是这些故事却像生活中的浪花,随着年代的久远、故人的离去而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但华西人的精神却代代传承了下来。

我们那些昔日经历过和奋斗过的过往,那些年为理想而打拼、奉献的青春,始终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美好了岁月,充实了生命,丰富了人生。

END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160
234
我有话说:
0 / 5000
所有评论(0条)
最新最热
  • 1
前往
关注我们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公众号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小程序
资讯动态
MORE+
1
173家医院升为三级!揭秘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与痛点
2
苗建亭教授: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
3
李x教授,谁不想全民免费医疗?
4
《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5个原因
6
全球超170个新药研发加速,突破性疗法助力乙肝治愈
7
准爸妈须知!出现这些情况不易备孕!兰州天伦生殖不孕症医院科普
8
儿童感统失调表现及科室就诊指南
9
秋意渐浓,警惕‘秋老虎’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10
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1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2
糖尿病、脂肪肝比肝炎、肝硬化更易罹肝癌?
13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4
【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嗅觉、味觉、温度觉、触觉
15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激增,“康养+疗愈”模式成银发文旅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