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康复后应如何筛查第二次肿瘤?第二原发癌的好发地图及危险因素探究

发布时间:2023-05-04阅读量:440

2023年4月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Chinese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redilection site and risk factor of second primary cancer: A pan-canc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SEER database”的研究。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熊珊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基于大型癌症数据库-SEER数据库,绘制了25个癌种发生第二原发癌的发病图谱,并利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究了癌症幸存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危险因素,为癌症幸存者制定个性化的第二原发癌筛查策略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研究以肺癌为切入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证实了肺癌与不同部位癌症之间的基因易感性与发生特定部位的第二原发癌的发病风险相关,揭示了不同癌症并发的潜在机制。


【研究背景】  

随着癌症早期筛查的开展以及各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许多类型癌症的死亡率不断下降,5年存活率不断提高,癌症幸存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不同部位的癌症幸存者人群时,后续的随访跟踪就显得至关重要。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不断延长,而且本身有癌症体质,警惕第二原发癌在癌症患者的随访中非常关键。 

由于第二原发癌事件的罕见性且所需的随访周期长,仅依靠单中心的数据量小且单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数据库(SEER数据库)从1973年开始基于整个人群收集美国癌症患者的信息并进行后续的随访,能观察到各种罕见的癌症事件,这对于第二原发癌的研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SEER数据库1988年至2015年间5,552,170名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其中有213,388名(3.8%)癌症幸存者发生了第二原发癌。根据25种癌的发病图谱可知,其中食管、肺、其他呼吸系统、胰腺、肝、其他消化系统、前列腺的癌症以及淋巴瘤这8种类型的第一原发癌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数量最多(CIR: 0.09%-2.48%),15种类型的原发癌(包括乳腺、食管、肺、肾、胰腺、小肠、胃、结直肠、前列腺、胆囊、女性生殖系统、其他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以及淋巴瘤、白血病)发生第二原发胰腺癌的风险最高(SIR: 21.96-232.33)。


注:横坐标为首发癌种,纵坐标为第二原发癌种,圆圈大小代表发病数量,颜色深浅为发病风险,以膀胱癌为例,第二原发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人数最多,第二原发泌尿系统肿瘤风险最高。 

9种(乳腺、食管、肺、肾、胰腺、结直肠、膀胱、女性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癌症患者在确诊为原发癌症后的半年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数量最多。而在前列腺癌的幸存者中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高峰时间1年半之间。


利用竞争风险模型评价不同协变量对第二原发癌患者整体以及亚组发病的危险因素可知,第二原发癌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组>85岁除外),70~79岁组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最高(HR=5.45, 95%CI 5.33~5.58, P<0.01);相比男性,所有女性癌症幸存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更小(HR=0.76, 95%CI 0.75-0.77, P<0.01)。放疗史(HR=1.16, 95%CI 1.15~1.17, P<0.01)和手术史(HR=1.33, 95%CI 1.31~1.34, P<0.01)会增加所有部位肿瘤患者的第二原发癌的发病风险,而接受化疗以及淋巴结转移对于第二原发癌发病的影响在不同部位的原发癌中影响不同(HR = 1.00, 95%CI 0.99-1.01, P = 0.98; HR=1.01, 95%CI 0.99-1.02, P=0.32)。 


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中共纳入了831,488例癌症患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最多见的肺癌为切入点,肺癌与6种癌症之间均有相关的SNP。除此之外,根据孟德尔随机分析预测的不同癌种间的遗传易感性与利用SEER数据库预测的其他癌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R2=0.62,P<0.05)。


【主要结论】  

(1)癌症幸存者发生各个部位的第二原发癌的风险都不容忽视,绝大部分的第二原发癌发病高峰期在原发癌确诊后的半年。 

(2)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病数量最多,而第二原发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最高。 

(3)年龄、种族、男性患者、放疗、手术史都是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越大、男性、原发癌接受了放疗或手术的患者再发第二原发癌的风险更高。利用本研究的发病图谱以及预测因素可为癌症幸存者制定个性化的第二原发癌筛查策略提供参考。 

(4)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结果提示不同癌症之间的基因易感性与发生特定部位第二原发癌的发病风险相关。 

【研究者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外科,器官移植科,肿瘤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Member 

全球首创无管自主呼吸的气道手术,针镜手术,异位心肺联合移植等移植新技术:亚洲首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术;国内首例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创新及发展了胸外科 “无管”微创技术系统,在2021年被列入了哈佛大学教程。提升了肺癌无创早诊技术,制定了个体化术后治疗新策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cell. Nat Med等发表SCl论文400余篇,获评2020年爱思唯尔(呼吸与胸外科)“十大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及2021全球学者库(胸心外科)学术影响力排名“全球第五〞;主编英文专著8部;获24项国家发明专利;国际专利1项;1项研究写入WHO新冠防治指南、1项研究列入美国临床肿癌指南(NCCN)1项研究肺癌预后模型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Knight中心唯一推荐、1项研究被美国列入商业保险项目、4项研究被列入WHO全球慢阻肺指南依据。牵头制定首个无管微创手术 (TubelessVATS)国际共识、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国际共识。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等4项省部奖。获2020年国家创新争先奖牌、广东台科技特等奖及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创办了JTD和ATM两本SCI杂志。


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胸部肿瘤综合诊疗病区负责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珠江学者

人民网“国之名医·青年新锐”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免疫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肺癌学组副组长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成员 

阿里达摩院青橙奖首位医学获得者 

Transl Lung Cancer Res杂志副主编 

擅长肺癌、肺结节的综合诊治:肺癌新疗法(靶向及免疫治疗等)、精细化管理以及早诊早治(小结节鉴别及术后长期随访)等。主攻肺癌的综合诊疗及临床转化研究,曾于国际顶尖期刊NEJM,J Clin Oncol,Lancet Oncol,BMJ等发表200余项学术成果,总被引超过2万次,H指数35。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国内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作为主编/副主编著有《肺癌早期检测及诊断》专刊、《肺癌》、《Lung Cancer》等。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160
440
我有话说:
0 / 5000
所有评论(0条)
最新最热
  • 1
前往
关注我们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公众号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小程序
资讯动态
MORE+
1
173家医院升为三级!揭秘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与痛点
2
苗建亭教授: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
3
李x教授,谁不想全民免费医疗?
4
《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5个原因
6
全球超170个新药研发加速,突破性疗法助力乙肝治愈
7
准爸妈须知!出现这些情况不易备孕!兰州天伦生殖不孕症医院科普
8
儿童感统失调表现及科室就诊指南
9
秋意渐浓,警惕‘秋老虎’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10
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1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2
糖尿病、脂肪肝比肝炎、肝硬化更易罹肝癌?
13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4
【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嗅觉、味觉、温度觉、触觉
15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激增,“康养+疗愈”模式成银发文旅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