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领先行】叶双:感性地选择医学,理性坚定地走下去

发布时间:2023-04-28阅读量:415

感性地选择医学、理性坚定地走下去

叶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科肿瘤

副主任医师


最初选择医学,是感性的。在听闻及遇到周遭一些变故后,发觉生命是如此脆弱,因此萌生学医的想法。最初的选择,是懵懂的、感性的,但在之后的学医路上,不断肯定、坚定自己的选择,理性地成为一名妇科肿瘤医生。

大学七年级,在完成基础科学(清华生物系两年半学习)、临床医学的理论学习,与第一轮临床见习,我有幸到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交换学习。


两个月,两个科室,其中一个便是妇科肿瘤。最后一次参与的手术,是一个盆腔巨大包块。包块切除后,主刀医生让我跟着去冰冻病理学习下。我清除地记得,当时病理医生给主刀医生回电说:考虑卵巢透明细胞癌!当时,我的医学知识储备,还不能完全理解这背后的含义,但默默记住了卵巢透明细胞癌这一特殊肿瘤。

巧合的是,不久之后,我的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沈铿教授,把协和医院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数据库给了我,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你好好研究,当作博士毕业课题。

随着我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最新研究进展,我才逐渐意识到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其宝贵资料背后的含义。这是一种多见于亚洲女性的卵巢癌,治疗很棘手,对传统化疗耐药,但又缺少新型药物。八年学医生涯,最后的半年,我一直聚焦于卵巢透明细胞癌的研究。研究是困难的,病例数据是枯燥的,想过放弃,也想过偷懒。但每一条病例资料,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基地培训,并坚定地选择妇科肿瘤这一专业。清楚地记得,在新进医师三年考核时,郭小毛院长问我:有没有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回答:作为年轻医生,我需掌握妇科肿瘤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临床上不能设定方向;但在我们医院,要成为复合型医生,兼顾医(临床医学)、教(教学)、研(科研)。我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攻克恶性程度最高的卵巢癌,从博士课题开始便关注卵巢透明细胞癌。


2013年开始做博士课题,到如今已近10年,我对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关注和研究从未停止。最初的研究,回顾性分析各个临床病例,总结资料;再到后来转化型研究,申请医院院级基金,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在经费的支持下,进一步探索我国患者基因谱和表达谱的变化,看是否能进一步分型。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设计、书写和沟通研究者发起的新型药物临床试验,想给复发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带去实实在在的获益。

医学生阶段,时间很多,可以专心扑在临床和研究。从医学生,到青年医生,工作更多样化,门诊、病房、手术、教学、科普、社会工作等,是什么还在支持我们进一步做研究?每当我想懈怠的时候,都会想起卵巢透明细胞癌,想起那些患者。


去年年初,我们团队的研究工作(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免疫分子分型),发表在老牌英文杂志《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几个月后,我收到一封邮件,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专业文献,即使是妇科肿瘤医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又是全英文的文章。万万没想到,这位读者,他的爱人是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患者,她用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是我们文章中提出的设想,效果非常好,他想把经验分享给我们。感动,感触,惊讶,激动。

作为一名青年医生,一名青年团干,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让我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念。

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每想到这儿,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懈怠,要不忘初心,扎根临床,不断创新,从临床需求出发,用科研解决临床问题。回到我的临床科研聚焦方向,卵巢透明细胞癌,这个少见的瘤种在亚洲女性多见,而西方女性相对少见。因此,欧美国家对于该少见肿瘤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因为是少见瘤种,药物的研发、潜在药物靶点的探索,相应药物临床研究的开展,也相对滞后。这些,不都是我们青年医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么?


我们是直面患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最了解临床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并深入基础科研,以“临床需求”为基,“科学研究”为器,坚持科研创新。我们个人的努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努力必能推动进步。医务工作者的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势必能推动科研的进展,带动药物的研发,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感性地选择医学,理性坚定地走下去,不忘初心。

来源:上海大众卫生报

编辑:朱一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60
415
我有话说:
0 / 5000
所有评论(0条)
最新最热
  • 1
前往
关注我们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公众号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小程序
资讯动态
MORE+
1
173家医院升为三级!揭秘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与痛点
2
苗建亭教授: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
3
李x教授,谁不想全民免费医疗?
4
《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5个原因
6
全球超170个新药研发加速,突破性疗法助力乙肝治愈
7
准爸妈须知!出现这些情况不易备孕!兰州天伦生殖不孕症医院科普
8
儿童感统失调表现及科室就诊指南
9
秋意渐浓,警惕‘秋老虎’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10
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1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2
糖尿病、脂肪肝比肝炎、肝硬化更易罹肝癌?
13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4
【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嗅觉、味觉、温度觉、触觉
15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激增,“康养+疗愈”模式成银发文旅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