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抽血”真实存在!这个老牌省级青年文明号团队很“哇塞”
如何区分感冒、流感和新型肺炎?
“不好意思,我不是来插队的,我就是想谢谢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庆春院区门诊三楼的抽血中心儿童照顾窗口,有人将一个纸袋子塞进窗口,丢下一句话便跑了。
“您好,东西您收回去。”正低头给患者抽血的检验科医生黄蓉,试图想要将纸袋子从窗口塞回去,但送东西的人已经跑远,为此黄蓉只能像过去一样稍后将这份礼物送到门诊办公室处理。
(工作中的黄蓉)
“原来,黄蓉姐姐的粉丝不仅我一个呀。”坐在抽血凳上的19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玲玲(化名)见此情景笑嘻嘻地表示,浙大一院的黄蓉跟《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样受欢迎,她所在的窗口虽然写着儿童照顾窗口,但总有一些“超龄儿童”熟门熟路地找过来让黄蓉抽血,因为不管是儿童还是“超龄儿童”都认准黄蓉牌“无痛抽血”。
抽血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环节,却也是很多患者最在意感受的环节。今天,我们走进老牌省级“青年文明号”——浙大一院检验科抽血中心,带你感受下他们系止血带、扎针、抽血一气呵成“无痛抽血”背后的“铁针柔情”与“武林秘籍”。
三大秘诀铸就团队“天花板”
19岁的玲玲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暂时配不到合适的骨髓做移植,目前只能依赖于输血减轻症状,每次输血前,她都需要抽血做相关检查。但因为贫血,她的静脉细如发丝,情绪上又特别抵触抽血,曾经一看到采血针就开始大叫,尖叫声响彻整个抽血大厅。
为此,在儿童照顾窗口工作的黄蓉关注到了玲玲,主动喊玲玲过来抽血,“放心交给我吧,小朋友们在我这儿抽血都说不痛的。”依据多年的抽血经验,选择最合适的采血针,就像在一片沙漠上寻找水源一样,最终顺利地找到了合适的进针位置,调整好角度,缓缓扎入,鲜红的血液瞬间沿着连接管流入试管中,顺利完成抽血。
自此黄蓉成为玲玲最信任的“专职抽血师”,每次抽完血都撒娇地说:“姐姐,我一看到您就很开心,抽血也不怕了!”
在浙大一院检验科抽血中心工作九年的党员黄蓉,是这个团队公认技术最好、服务态度最好的检验科医生之一。
(黄蓉收到患者锦旗)
“放轻松”“手放好”“马上好”这三句话,黄蓉每天都要柔声细语地说上千遍,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暗藏了“无痛抽血”的三大秘诀。
“大多数人都是害怕针头的,所以他们来抽血都很紧张。”黄蓉说,不管几岁,人们对于扎针这件事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会潜意识暗示自己“抽血很痛”,为此她开始扎针之前都先要安抚患者,跟患者聊上几句,用交流的方式让紧绷着的情绪放松下来。
“胳膊伸进来,拳头握紧。”只要见到患者的眉头舒展开了,黄蓉就知道对方已经放松下来了,会让患者按照教科书式摆放抽血位,肘关节水平放置并绷直,她再用手往远心端拉紧病人皮肤,并且扎上止血带。因为手肘附近皮肤相对薄,神经分布相对较少,是静脉采血最佳位置。
“按压五分钟。”距离黄蓉刚拆出采血针时说的“马上好”没几秒,进针、换管这些抽血过程已经顺利完成。“抽血后的按压止血也是很重要的。”黄蓉强调很多人回家发现抽血的地方出现了淤青与血肿,就是按压没到位,正常的处理方法应该就是抽完血后,手放松,胳膊伸直,用三根手指头横向按压住针眼以及周边五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
三大秘诀包含了温度与技巧,温度是来自黄蓉对患者的用心,而技巧则是日复一日的勤练。
“一针见血”团队勤练是必杀技
每天早上06:30,天蒙蒙亮,考虑到很多患者都是空腹来医院做检查,早于门诊时间一个半小时,浙大一院检验科抽血中心就已经灯火通明,“门”字形的三排21个抽血窗口已然忙碌有序,一直忙到下午17:00,门诊停诊。
“保持针头斜面向上,角度还可以再小一点,针头与手臂呈 30°左右的角度刺入静脉。成功穿刺入静脉后,可在静脉内沿其走向继续推进一些,保持采血针在静脉内的稳定。”下午13:30,黄蓉刚早班下班,就在科里带教指导“后辈”们,她强调静脉明显的患者扎针要快,减少疼痛。静脉较细、难抽的患者扎针要慢,减少静脉对穿的风险。如果碰到长期抽血的患者,比如肾衰、移植病人,由于抽血次数较密,皮肤上针眼较多,有疙瘩,这时候更要仔细耐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练才是必杀技。抽血中心每一个新进来的职工,都要经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窗口抽血时会有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一段时间,只要第一次没采血成功,就不允许进行第二次,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新手的“敲打”,只有台下练好功夫,才能窗口实现“一针见血”。
当然,这些所谓的新手并不是真的新手,医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期间就在临床参与实践,所以都已经具备一定的“童子功”,只不过比起像黄蓉这种“老将”而言,火候还需要练。
怎么练?科内定期开展理论、实践培训,两人一组互相轮流“扎”,并且设有定期考核,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儿童照顾窗口”,因为儿童照顾窗口意味着是这个团队公认的“王者”。
儿童照顾窗口的患者多数是前来看生长发育门诊的小朋友以及一个特殊的群体——“小黄人”,“小黄人”是进行了肝移植术后需要定期复查的“毛毛头”,这些“毛毛头”多数只有几个月大,血管细,爱哭闹,要给这些“毛毛头”抽血得有非常过硬的“功夫”以及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
10岁的乐乐(化名)是浙大一院生长发育门诊的老患者,由于体重轻,血管并不好找,第一次来抽血的时候,乐乐妈妈小心翼翼地提前告知儿童照顾窗口的黄蓉,孩子可能会害怕,抽血的时候可能会哭闹不配合。
然而,乐乐抽过一次血后表示一点都不疼。黄蓉表示,一般患儿如果静脉比较合适的话,采血她都会使用“飞针采血”,这种采血方法是利用拇指与食指将采血针头极快的速度插进血管,由于进针速度快,进针角度好,基本患者感受不到疼痛,目前抽血中心有10余人会使“飞针采血”技能。
21个抽血窗口,日均抽血量达3000人次,日均抽血逾13000管,而患者平均等候时间却不超过10分钟。这些数据背后正是印证了抽血中心的实力与效率。
抽血中心不仅要求采血快、准,还一直想破脑袋想要提供更温暖的服务。近期抽血中心打算设置一个爱心糖果驿站,因为考虑到很多人都是空腹来抽血,所以时常会碰到抽完血就低血糖头晕的患者,爱心糖果驿站就可以暂时给低血糖患者提供能量。
老牌“青年文明号”实至名归
浙大一院检验科抽血中心于2009年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多年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改进门诊检验抽血的服务满意度。同时以“号”为载体,带动了青年骨干的积极性,目前抽血中心35岁以下青年占85%,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级职称人员1名,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是一个高素质、优秀的青年集体。
浙大一院检验科主任陈瑜表示,门诊抽血中心窗口数量充沛、设置人性化,依据患者情况,设置普通队列和照顾队列,尤其为移植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每天的工作忙碌而有秩序,严密的口罩帽子遮盖下,透露着犀利的眼神,一丝不苟、严格规范的操作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这平凡的工作,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患者的一个个笑容、一句句“谢谢”以及被拒无数的“小礼物”都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浙大一院作为首批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和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十项行动,持续推进“一快两好”,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最大程度满足广大群众就医需求。医院将继续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造就医学“国之重器”,为打造浙江“两个先行”卫生健康金名片,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之基贡献浙一力量。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图片来自检验科、宣传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