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袭,小儿应如何科学应对?
梅雨时节,乍暖还寒。进入3月以来,全国各地迎来了新的流感流行高峰。根据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当前流感的流行优势毒株是季节性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简称“甲流”。4月6日,广州市疾控部门表示,监测数据显示,广州市甲型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建议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人员密集单位应加强流感防控工作。
当前,患者大多以高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以学龄儿童居多。面对“狂飙”的甲流,家长应该如何及早发现孩子病情和预防流感呢?
如何及时识别孩子得了甲流?
流感的不少症状与普通感冒有所重合,但如果除了打喷嚏、流鼻涕,孩子还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流感:
01 突然起病,发烧快、烧得高,体温可达39℃~40℃。
02 全身症状更明显,如精神状态差、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胃口变差;小宝宝不能够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可表现为嗜睡、拒奶、精神萎靡或活力下降。
03 儿童流感的消化道症状比成人更常见,会有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04 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班级里有流感疑似患者。
甲流“狂飙”,如何合理就医?
2岁以下的孩子患流感,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如神经系统损害、细菌感染、心肌损害、病毒性肺炎等。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有流感,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并进行治疗。医生往往会根据病情做必要的检查,并给予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而言,经治疗后绝大多数孩子症状会在1~3天内逐渐减轻。即使期间孩子反复发热,也不用着急在一天之内多次跑医院就诊。
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再次到医院就诊:发热持续超过3天,伴有呼吸急促、喘息、咯血、胸痛等,脸色青紫或苍白,神志改变,包括嗜睡、烦躁、抽搐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尿量减少、哭的时候没有眼泪等脱水症状,或是原有的基础疾病加重。
得了“甲流”,该用什么药?
最重要的是抗流感病毒药,在起病48小时内尽早服用效果更好。奥司他韦是首选药物,其它药物包括帕拉米韦、扎那米韦,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都可以使用,具体的剂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
此外,流感患儿应该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药物等,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充分休息。
预防流感比治疗更重要
流感发病率高,且流感病毒抗原很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每年流感流行时,多数病人并没有抵抗力。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情况每年更新疫苗成分,推荐每年接种。通常接种流感疫苗 2~4 周后才能发挥保护作用,这期间要避免接触流感患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基本上可以维持6~8 个月,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01 对于6月龄~8岁儿童,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首次接种需接种2剂次(间隔≥4周);上一流行季接种过1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1剂。
02 8岁以上儿童仅需接种1剂。
03 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最好在 11 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
奥司他韦可作为药物预防
奥司他韦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儿童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药物之一,但是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并且,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建议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
01 高危人群范围的孩子,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或接种不到 2 周(尚未形成保护)。
02 接触过疑似流感的人,或近期去过公开流感发生场所。
做好日常防护
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都是可以传染流感病毒的,可以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去防止流感传染:
01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02 流感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长时间停留在人多拥挤、空气不好的封闭场所。如果一定要出行,规范佩戴好口罩;
03 勤洗手,出行后回家及时用流动水洗手;
04 家里经常开门窗通风透气,减少室内病毒负荷量;
05 孩子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避免带病上学,接触家庭成员时应规范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并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何应对?
对于有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合并流感后可能出现原发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反复、急性肾损伤加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此外,由于这些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患流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因此家长要更加注意观察病情,严格做好上述的预防措施。在治疗方面,要与专科医生及时沟通,根据病情调整原发疾病治疗方案,并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指导专家
黄礼彬 副主任医师 儿科副主任、儿科二科主任
医疗专长: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年,熟悉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治,对儿童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脑瘤等有较丰富的诊疗经验。
社会兼职:广东省地中海防治协会治疗专业委员委员
发表论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12篇。
内容来源:中山一院
通讯员:陈泳珊、张娜、姜梦捷、张晓莉
校审:黄礼彬
编辑:章智琦
初审:潘曼琪
审核:郑亦楠
终审:彭福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