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肚子上打个小孔 摘除胸骨后甲状腺肿
今年75岁杨奶奶分别在8年前和6年前,因颈部可触及活动性肿物先后两次手术切除。
今年2月份,杨奶奶常常活动后气喘,被儿子带到当地某三甲医院胸外科就诊。颈胸部CT可见:颈部及胸骨、主动脉弓后方巨大肿块,大小约7×5×4cm,压迫气管食管,并使气管食管明显右移,肿块胸腔部分沿主动脉弓后方下坠最深处达奇静脉弓后方,与胸内的大血管分界不清。
当地医院诊断为“复杂胸骨后甲状腺肿”,肿块已经严重压迫气管和食管,随时有窒息死亡风险。考虑患者既往已做过二次手术,且肿块下坠过深,在中纵隔内和心脏大血管粘连,本次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极易损伤食管、气管和胸内大血管,遂建议转南京治疗。
杨奶奶全家慕名来到我院普外科(甲乳外科)郭慕红主任医师专家门诊。经过详细问诊、体检和对CT的研读,郭主任考虑到手术的复杂性,遂启动河西院区普外科(甲乳外科)、心胸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会诊(MDT),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郑琳仔细读片后认为肿块压迫气管,必须尽早手术。
为减少手术创伤,专家决定利用河西院区心胸血管外科微创腔镜技术的优势,对患者先行3D微单孔胸腔镜下肿块胸内部分的游离。普外科(甲乳外科)主任医师郭慕红认为如果胸内肿块充分游离后,可以考虑单纯颈部切口游离胸廓入口和上胸骨后肿块并切除,为防止意外大出血,备胸骨正中切口。麻醉科副主任王晓亮认为依据患者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虽然气管受压偏移,但麻醉诱导完后不会导致气道梗阻,可以安全麻醉,但要备好静脉通路防止术中出血。
经过多学科会诊(MDT)讨论,杨奶奶被收治于我院河西院区心胸血管外科病房。手术前,制定了详细的麻醉和手术方案。王晓亮等专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狭窄偏移的气管一次性成功置入气管导管,避免了多次操作造成的创伤,为后续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我院河西院区 心胸血管外科郑琳副主任、马志飞主治医师,经右胸在3D微单孔腔镜下仔细分离被肿块向右胸腔严重挤压的气管和食管,并将肿块和奇静脉弓、主动脉弓、头臂干动脉、左颈总动脉起始部逐步分离开,确保了食管、气管和大血管的完好,完成了肿块胸内部分的充分游离手术。随后更换平卧位,普外科(甲乳外科)郭慕红主任医师在颈部原手术切口处再次做衣领状切口,克服前两次手术带来的粘连,保护好已经移位的双侧喉返神经,仔细分离肿块和胸廓上口大血管之间的粘连,最终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快速病理提示: 结节性甲状腺肿。
术后杨奶奶恢复良好,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
郑琳介绍,胸骨后甲状腺肿因病灶从胸廓入口坠入胸腔,大部分位于胸骨后方,甚至坠入主动脉后方达心包处,位置深,隐秘性强,平时较难被发现,易造成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的压迫,危害性大,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可以单纯经颈部切口切除,但如果肿块下坠深,且和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粘连,和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关系紧密则不适合单纯颈部切口手术。
传统手术创伤大,术后胸骨骨髓炎、胸骨不愈合、感染、呼衰 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对于本例患者,考虑到患者年龄大,身体一般情况较差,且在当地已进行过二次手术,遂积极利用心胸血管外科微创腔镜技术的优势,对患者先进行了3D微单孔胸腔镜下肿块胸内部分的游离,从而为颈部切口完整切除肿块创造了条件,大大减轻的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免于胸骨正中劈开的创伤和风险。多学科会诊(MDT)+3D微单孔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复杂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作为特色治疗技术,正在为该类患者带来福音。
素材 | 心胸血管外科
编排 | 刘春兴
校对 | 章琛
审核 | 孙忠河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1

